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天津仁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备课会

2025-10-31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跟进落实《天津市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的要求,探索新时代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马院思政课建设结对共建创新规律,10月28日,天津仁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备课会在天津仁爱学院举行。出席活动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鹤,天津大学组织部副部长高立章,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明、副院长李伟,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孟国,青年教师樊志远;天津仁爱学院校长杭建民、党委书记尚宇光、党委副书记李霞,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会议由天津仁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兰英主持。

活动第一阶段为签约仪式。天津仁爱学院杭建民校长首先致辞,他对天津大学各位领导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深情回顾了两校的历史渊源,强调天津仁爱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天津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深层次的精准指导与鼎力帮扶。杭校长表示,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天津市民办高校中率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严格按照1:350的师生比,配齐配足专职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谋划高质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他强调,期待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学科、师资与科研优势,在课堂教学提质、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与帮扶。希望双方以此次马院思政育人结对共建为契机,携手赋能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共同铸就新时代民办公办高校“大思政”育人同心圆。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鹤致辞。她表示两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共建是双方交流协作的“新纽带”,今后将全力打造示范共建品牌项目,重点推动两校在学科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等领域的协同攻关,通过师资互访、课程共享、科研互助、组建联合科研团队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1+1>2”的聚合效应。并期待此次结对共建结出丰硕成果,共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致辞环节结束后,签约仪式正式举行,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鹤、天津仁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兰英作为双方院校代表共同登台,郑重签署结对共建协议。

会议第二个阶段双方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集体备课会。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樊志远老师从“融入什么”“怎么融入”“融入要点有哪些”三个维度,系统阐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习概论》课第六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路径。天津仁爱学院青年教师邓娜以《在风急浪高中破浪前行——为什么“十五五”时期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为题,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天津仁爱学院青年教师郭维晨以《从“口袋底”到“共富源”:和田的“水”与“路”》为题,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从幸福水浇灌致富果,“优品”路共富情等方面诠释了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三位教师立足思政课程特点,从理论阐释的精准性、实践案例的鲜活度、价值引领的穿透力三个维度,积极探索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可行路径,展现了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创新活力。集体备课会后,双方领导、老师围绕育人实践、资源共建等核心议题深入交流、分享经验。

活动最后,天津仁爱学院党委书记尚宇光指出,思政引领力是思政教育政治引领、思想凝聚、价值塑造等作用的集中体现。本次两校马院共建绝非简单的校际协作,更是探索公办与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模式的重要实践,对推动高等教育领域思政育人整体提质增效、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阵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大思政课”建设这一时代课题,尚书记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政课建设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确保课程建设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新时代伟大变革实践成就有机融入课堂,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三是创新育人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资源中心作用,以AI赋能教学拓展形式多样性,打造“背包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特色课堂,让思政教育直抵心灵、让学生入脑入心。

此次结对共建,双方以务实行动搭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育人平台,共同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模式。展望未来,两校马院必将以共建协议为遵循,在党的建设、师资培养、科研攻关等领域持续深耕,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