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探寻思想之源,庆贺百卅华诞—天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中心探寻马克思的英国足迹

2025-10-09

恰逢天津大学130周年华诞,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性研究,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根基,天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中心组建研学团,远赴英国开展“探寻马克思的英国足迹”主题研学活动。研学团沿着马克思在伦敦、曼彻斯特的生活与创作轨迹,重温思想巨匠的理论探索之路,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汲取学术养分,以独特的学术实践为母校百卅华诞献上深厚祝福。

研学行程首站聚焦伦敦,这座见证了马克思晚年学术生涯的城市,留存着大量与《资本论》等经典著作诞生相关的历史印记。9月12日下午,研学团首先来到马克思晚年旧居所在的梅特兰公园路。起初,团队探访了梅特兰公园路41号,据记载这里曾被认为是马克思1875年后的居所,他在此度过人生最后八年,并持续修改《资本论》第三卷。直到一位热心英国友人指引,团队才发现马克思晚年的另一处居所位于隔壁楼栋—楼墙上的蓝色标牌清晰标注“马克思于1875-1883年居住于此”,研学团成员在此合影留念,在历史细节的校正中感受学术研究“求真务实”的本质。站在这座普通的伦敦民居前,大家仿佛能看到马克思伏案修改手稿的身影,桌上那部《资本论》第三卷第八次修改稿,正是“19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头脑”为人类思想宝库留下的珍贵遗产。

9月13号下午,研学团前往海格特公墓,瞻仰马克思墓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精神地标。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最初与1881年逝世的妻子燕妮合葬于公墓偏僻角落;1954年,因原墓碑字迹脱蚀,英国共产党倡议重修,中国共产党与各国共产党共同捐款支持。1956年3月14日马克思忌日当天,新墓在海格特公墓东区揭幕。高约 3米的纪念碑下,四方形基座承载着历史重量,英国雕塑家劳伦斯・布拉德肖创作的马克思青铜头像目光坚毅,大理石碑面上,马克思、燕妮、女儿艾琳娜、外孙哈里及女管家德姆特的名字依次排列,见证着思想与亲情的交织。研学团成员驻足沉思,并在碑前庄严朗诵恩格斯在马克思安葬仪式上发表的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跨越国界与时代的影响力,也更加明晰当代学者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责任。

9月14日下午,在伦敦市中心SOHO区,研学团探访了马克思迪恩街28号故居。如今这里已成为“君往何处”(Quo Vadis)餐馆,但伦敦市政府钉立的蓝色纪念牌,仍清晰记录着1851-1856年马克思一家在此居住的历史。马克思在伦敦34年间因经济拮据多次搬家,多数故居已无迹可寻,迪恩街28号成为少数保留原貌的旧址。马克思的三个孩子曾在此夭折,生活的困顿与理论探索的艰辛在此交织,却丝毫未动摇他追求真理的决心。这份坚守,让团队成员对“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信仰力量有了更真切的感悟。

9月15号下午,研学团来到海德公园的“演讲角”,这是马克思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景。作为伦敦著名的公共演说区域,这里自19世纪中叶起便成为民众表达观点的平台 ——1855年因反对《周日营业法》的集会兴起,1872年被议会正式确立为非官方自由言论区域,除批评王室与颠覆政府外,各类议题均可在此讨论。马克思、恩格斯等曾多次在演讲角发表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演讲,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欧洲的传播,其思想对全球政治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9月16日下午,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室成为研学团的重点探访地。自1850年起,马克思每天在此花费10余小时钻研,1853年8月完成的24本“伦敦笔记”,为其理论体系构建奠定基础;1854年圆形阅览室开放后,这里更成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重要场所。他常从迪恩街居所步行至此,在书海中记录思考,民间流传的“桌下磨损脚印”的佳话,虽经考证为后人演绎,却生动诠释了马克思“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研学团成员驻足于阅览室旧址,想象着马克思在书架间穿梭、在书桌前疾书的场景,深刻认识到《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的诞生,不仅源于深刻的理论思考,更离不开海量文献的积累与实地调研的支撑——这也为研究中心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立足中国实践,既要扎根现实土壤,也要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9月17日,在伦敦SOHO区的马克思纪念图书馆及工人学校,研学团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鲜活力量。这座成立于1933年的图书馆,最初为纪念马克思逝世50周年、保护马克思主义书籍免遭纳粹焚烧而建,如今已成为集藏书、研究、教育于一体的重要平台。馆内6万余册藏书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世界劳工史等领域,恩格斯亲笔签名的《资本论》、马克思赠予恩格斯的烟盒等文物,以及1934年巨幅壁画《未来工人扫清资本主义混乱》,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意义。

9月18日,研学团来到曼彻斯特——这座工业革命的“棉都”,不仅见证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崛起,更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萌发的关键地点。1845年夏天,流亡英国的马克思首次到访曼彻斯特,与在此管理棉纺织厂的恩格斯会面。二人走遍曼城街巷,目睹了工业化繁华背后,工人阶级在贫民窟中的悲惨生活:“小爱尔兰”区域400多座木屋挤住着4000余人,街道坑洼、污水横流,烟囱浓烟污染空气,衣衫褴褛的妇女与孩子在恶劣环境中挣扎——这正是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的“人类忍受极限”的生存图景。这些实地观察,为马克思完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提供了鲜活素材,也让他看到无产阶级政治觉醒的力量,坚定了“联合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信念。

研学团还探访了英国现存最古老的公共图书馆——建于1653年的切塔姆图书馆,它也是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公共图书馆之一。1845年,马克思与恩格斯曾在此围绕一张橡木书桌交流思想、共同研究政治经济学文献,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如今,这张书桌仍完好保留在原处,见证了两位思想巨匠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抚摸着历经岁月沧桑的橡木桌面,研学团成员仿佛能听到他们的辩论与探讨,真切感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过程。

此次赴英研学,既是天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中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源头研究的学术实践,也是向母校130周年华诞献上的一份特殊贺礼。130年来,天津大学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校训,在学术探索与人才培养中践行“兴学强国”的使命;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也以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为目标,立足中国实践、回望思想源头。未来,中心将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此次研学的思想收获与学术感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天大力量”,在母校迈向新征程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