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组织教师于7月9日至12日赴丹东开展实践培训。沿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脉络,教师们通过行走红色地标、对话历史现场,在国门边境线上完成了一次生动的思政课备课。
7月9日,辽宁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孟月明在丹东市委党校对外培训基地为老师们作《东北亚局势》专题报告,系统梳理19世纪末俄日殖民势力渗透、中日历史问题症结及朝核问题演变。研讨环节重点剖析《中朝经济合作协定》框架下的边境合作,结合美日韩军事同盟动态,强调思政课融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学导向。当日下午,团队赴凤凰山革命遗址开展现地教学,在邓铁梅、苗可秀纪念碑前研读烈士铭文,考察东北民众自卫军1931年夜袭凤凰城的作战地图,观摩丛德滋烈士00001号烈属证等珍贵文物。教研部主任张凯峰领诵《谁是最可爱的人》选段,结合抗美援朝文物展陈,串联抗日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的精神传承脉络。
7月10日,辽宁省委党校刘巍教授解析《全球变局下东北亚开放与合作》,以丹东-新义州跨境经济合作区为例,探讨区域合作中的历史问题政治化风险。在虎山长城甲午战争遗址,教师们沿明长城遗址实地考察,听党校教授重点讲解1894年甲午陆战中清军依虎山险要构筑防线、阻击日军北进的战例,对比日军从朝鲜义州渡江突袭的作战路线,剖析清军指挥体系僵化导致的战略被动。
7月11日,全体教师列队肃立,向毛岸英、杨根思、黄继光等烈士墓敬献花篮,缎带书“山河无恙 英魂永驻”,花瓣选用丹东市花杜鹃,寓意“火红信仰代代相传”。面向镌刻19.7万烈士姓名的英名墙,教研部主任张凯峰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誓词与陵园“和平万岁”主题雕塑的精神呼应。
抗美援朝纪念馆内,教师们重点研学五次战役运动战理论、上甘岭坑道防御体系,对照毛主席1950年致彭德怀电文分析“打谈结合”战略。鸭绿江断桥现场教学中,通过桥梁受损部位观测、江面水文数据分析,还原志愿军渡江作战的装备差距与战术创新。
7月12日,团队赴大鹿岛邓世昌纪念陵园考察黄海海战遗址。辽宁省委党校盛雷教授在《甲午海战研究》专题授课中,通过中日舰船航速、速射炮数量等数据对比,阐释“人舰合一”的战斗力生成规律,批判片面强调武器差距的认知偏差。
本次培训突出历史现场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采集抗美援朝战争及中日甲午战争相关文物影像资料。教师们普遍反映,虎山长城防御工事、鸭绿江断桥弹痕观测等实景教学,为阐释“人民战争”理论提供了具象化支撑。作为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历史见证地,丹东的战争遗址与国防前哨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独特资源,要将丹东实践中获取的历史细节融入课堂教学,构建“可触摸的历史叙事”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