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5
本站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10月12—13日,“当代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刘志华副教授应邀参会,并作主题发言。
该国际研讨会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主办。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爱尔兰、希腊、芬兰、巴西、印度和韩国的外籍专家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与科研机构的60余名学者参会。
刘志华在会上作了题为《新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比较》的发言。他提出,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具有历史性,世界性,全面性和进步性;现代化理论随现代化的深入而发展,是一部不断扬弃和创新的“连续剧”。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现代化,主要标志都是尽力降低环境污染率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刘志华还在发言中表示,中东阿拉伯国家中,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与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可比性最高,尤其是在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力转移三个领域。他着重以土地制度为例,说明中埃两国农业现代化的差异与共性。刘志华提出,目前埃及农业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而中国自“三大改造”后一直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农村最大的制度”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新时代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有助于扩大农民的财产性权利、生产自主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特点,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他的主题发言引发了与会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大家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
与会代表还围绕马列经典文本解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冷战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格局、中美关系、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现代化理论范式的起源与演变,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与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全面依法治国与政治现代化,社保体系与人口结构现代化,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属性,中国道路内涵与意义等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