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新青年讲好新时代故事 ——记天津大学“笃行致远”工作室作品获评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二等奖

2024-05-23

日前,天津大学“笃行致远”工作室报送的作品《追寻红色记忆,赓续周邓精神》荣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二等奖,位列天津市最佳名次,也是我校在该项赛事上取得的最佳成绩。获奖作品讲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与信仰如何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产生、在为革命事业奋斗中加深、升华,感人至深又镜鉴当下。“笃行致远”工作室师生们带着深厚的情感写好、讲好这堂“场馆里的思政课”。“红色记忆光芒依旧,周邓精神历久弥新,作品以周恩来、邓颖超的深情与大爱镜鉴当下。希望能鼓励青年人在新征程上破浪前行、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巨轮注入力量”,“笃行致远”工作室负责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娜说。

一、决定参赛 头脑风暴定主题

天津大学“笃行致远”工作室作为天津市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扎实推动育人实践创新,不断探索网络育人模式。2023年底,刘娜教授收到了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通知。“今晚我们召开一次讨论会议,大家提前准备一些大学生讲思政课的主题和素材“,刘娜决定带领工作室参赛,她为工作室成员们安排了小任务。任务一经下发,工作室成员们立即着手搜集相关素材,会议当晚,刘娜上完课便立即加入到了线上会议中,与工作室成员们进行交流互动,有部分成员因学业安排奔波于地铁上,在网络信号不佳、交流不畅的情况,仍积极在微信群中通过文字形式进行观点分享,成员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得热火朝天。

其实,这样的会议在备赛期间也并非少见,由于工作室的学生成员们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各自面对紧张的就业、毕业以及学业压力,协调参会时间是头等难事,然而关关难过关关过,成员们力求在不影响整体进度的情况下,利用午休或晚休时间展开线上会议,不论何时何地,一旦有了灵感便立刻做好记录,以备及时沟通交流。工作室成员们借助线上线下资源,积极查阅资料,把好史实关、学术关,力求史实详尽,科学严谨。

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里,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在成员们的反复打磨中,经过不断的审视调整和主题深化,最终明确了参赛的作品主题。工作室的成员们心情澎湃,在交流间感慨道:“推敲、分享思政课主题的过程,对我们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思政教育,这不仅让我们的思政课底蕴更加扎实,而且理想信念也更加坚定。”

二、精心打磨 全员上阵齐协作

为了更加合理利用时间,平衡好制作视频与教学、科研等许多其他任务,工作室在推出每一条视频作品时,都会采用“分组制”模式进行筹备。“分组分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大家都能充分得到锻炼与成长。”刘娜和同学们说。工作室在准备本次参赛作品时延续这一优良模式,按照不同年级分成硕士生两组和博士生两组,每一组按照时间顺序分工撰写周恩来和邓颖超在青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的爱情与信仰故事。尽管备赛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但各小组分工明确,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翻阅相关史料书籍,观看纪录片,力求用最精准的语言展示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与信仰是如何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产生、在为革命事业奋斗中加深、升华。学生成员们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指导下,在准备每一个思政课作品时都始终秉持着严谨的备课态度和求真求实的专业精神。

每写好一版稿子,各小组都会发到工作室的微信群里让老师们把关,工作室的老师们会耐心给予修改意见。有时候,尽管已到深夜,群里的老师和同学们还在热烈讨论文稿的细节。刘娜和工作室青年教师刘博会把每一版稿子批注和修正好后反馈给同学们,以便同学们用更准确的语言和更高的立意讲好这堂思政微课。师生们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打磨”稿子,“磨”稿子的过程是一个痛苦但充实的过程,日日磨,夜夜思,每一次的颠覆和重整都使文稿变得更有温度与深度。“磨”稿子的过程亦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成员们在一次次的修改中反思,在老师们一遍遍的指正更新中收获。同学们在备赛的过程中,也深刻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真正意义上“好”的思政课作品,就是一个不断推翻、不断否定、不断重来、不断完善的过程。就这样如此反复,每个小组的文稿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和修改下,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直到“磨”出一版让大家都满意的稿子。

三、力求完美 展馆拍摄克难关

“各种场景的拍摄、衔接以及主演学生的配合成为主要问题,如何营造良好的拍摄环境是创作中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工作室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刘佳说。根据拍摄脚本,作品的拍摄分别采用了周邓纪念馆主展厅、西花厅、外景连廊等主要场景,各位指导老师在取景和拍摄策划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指导。在正式拍摄之前,工作室的学生成员一行前往纪念馆提前参观并确定拍摄的点位。为了将作品完美呈现出来,工作室的成员们分成两队熟悉展馆,根据文稿讲述的不同内容而对应寻找各种恰当的拍摄机位。在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根据实际场地的综合情况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拍摄计划,以便为拍摄当天做好十足的准备。

“为了不影响游客的正常参观,我们只能提前架好机位,在一波又一波游客参观的间隙争分夺秒抓紧时间拍摄,这就要求我们对文稿要非常熟悉,力争做到一条过”,主讲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李雨菲如是说。由于拍摄当天客流量过大,拍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但在纪念馆工作人员和学院的支持下、相关老师和同学们及摄影师的配合下,团队最终顺利如期完成了拍摄,主讲同学们也都奉献了自己的本色演出。刘佳同学作为整个拍摄团队的主心骨,始终亲力亲为,引领全局,带动大家。余常燊同学作为工作室成员,虽不是主讲成员,但在拍摄期间全程参与,为摄影师和主讲成员做好后勤工作。主讲人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闫书铭正值就业求职期,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拍摄,她在复习备考间隙也尽力准备自己的拍摄部分,力求做到最好。“作品创作的全过程,就是一堂思政大课。从脚本写作到场地协调,再到演职人员的选择调度,整个过程我一直被老师和同学们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和默默奉献而深深感动着”,李雨菲在拍摄结束后激动地说道。

无论是前期确定主题,还是中期一遍遍打磨文稿,亦或是后期正式拍摄,工作室成员们在指导教师的全程悉心指导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得以呈现出团队最满意的作品,并在学校的推荐报送下荣获全国二等奖。《追寻红色记忆,赓续周邓精神》作为一堂精彩纷呈的思政课,运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这个“活”的教材,使讲者、听者都如沐甘霖。

“我在镜头中讲述周总理和邓奶奶的深情与大爱时,心中一直涌动着澎湃的感动。这部作品表达了我们对革命前辈的致敬,也希望感染更多的新时代青年将青春‘小我’融入强国‘大我’”,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郭力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