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2025年11月14日下午,我院邀请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孙利天教授,做客“思想时空”,开展以“如何做好‘第二个结合’”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明副书记主持,我院部分教师和本硕博同学现场聆听学习,学术交流氛围浓厚。


孙利天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时代命题,以“活着的传统”为切入点,从三个维度系统阐释“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方向,既有深厚的学理支撑,又具鲜活的现实观照。
其一,聚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如何落到实处、实现‘化民成俗’”,提出三大关键路径:一是“由乎学”,强调通过系统化教育实现“化民成俗”。孙利天教授以《礼记・学记》的教育理念为依据,指出私塾、义塾等多层次教育体系是儒家思想渗透民间的关键载体,这种普遍化教育让“天理良心”等核心观念即便在偏远农村也能扎根,成为普通人的道德底线。二是“思于政”,即借助行政实践转化文化影响力。通过科举制度形成的人才选拔机制,让具备文化修养的官员将文化魅力转化为“文化执行力”,滕子京治巴陵、苏轼修苏堤等案例,均印证了文化对行政治理的赋能作用。三是“成于俗”,通过家规、乡约等形式将经典义理凝练为日常行为规范。王阳明“致良知”“心即理”等思想的普及,正是文化经高度凝练后融入生活的典型例证,最终形成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共识。
其二,聚焦“活着的传统”的现代发展,提出需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孙利天教授以中国人深厚的“家的观念”为例,指出春运所体现的根源感与归属感是传统文化的珍贵内核,而其中存在的等级专制等消极因素则需在现代平等理念中予以扬弃。同时,他强调,对“活着的传统”的思考,本质上也是对自己的思考。一方面,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自身就在传统之中”。
其三,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是必须坚守的财富”。孙利天教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博大精深,但缺少源自希腊的科学精神与理性精神,而马克思主义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契合中国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其蕴含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支撑,二者有机结合能有效避免文化复兴陷入形式化或复古化误区,为“第二个结合”提供正确方向指引。
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学术热点展开深入探讨。针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双重视角”问题,孙利天教授认为资本总体性批判与微观权力批判同等重要,前者是根基,后者是具体展开,二者精神内核一致,需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吸收。对于“传统文化优秀与糟粕的区分标准”,他引用马克思“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观点,提出判断依据在于是否表达人民心声、是否契合时代需求,延续至今的“活着的传统”虽多具生命力,但仍需我们随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讲座尾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萍副教授作总结发言。她表示,孙利天教授的讲座立意高远、逻辑严谨,既从理论层面厘清了“第二个结合”的核心要义,又以丰富案例提供了实践指引,不仅为师生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学术启发,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实践思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