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着力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成为懂理论、善实践、能担当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10月18日,以“AI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题的2025年天津大学博士生论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论坛在天津大学1895行政大楼举行。

本次论坛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会。论坛由开幕式、专题讲座、平行论坛和闭幕式四项议程组成。
开幕式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建丽主持。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卢铮松、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鹤、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文圣、校级督导老师及十余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出席开幕式。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卢铮松、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鹤为大会致辞。


卢铮松主任向本次论坛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向积极支持和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们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他表示,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举办本次论坛,是天大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响应国家号召培养高水平人才,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必然之举,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孙鹤书记向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向各位参会博士生表示诚挚欢迎。她认为,博士生是理论创新的开拓者、价值引领的传播者、协同发展的推动者,青年学子们应倍加珍惜并有效利用这个传承智慧、碰撞思想的平台,打破学术壁垒,实现更深层次的学术交流。
专题讲座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建丽主持,厦门大学哲学系徐梦秋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崔伟奇教授、《当代中国史研究》易海涛编辑分别作专题报告。

徐梦秋教授围绕“文科学术论文写作和评鉴的六条金规”这一主题,从“意义标准”“逻辑标准”“客观标准”“创新标准”“美学标准”“效用标准”六个方面详细展开。他认为,文科学术论文写作不以作品为手段,而是以之为目的,强调最高论文写作境界应达到“不是作者在言说真理,而是真理借作者之口在宣示它自己”,最终实现“文以载道,道成肉身”。徐教授从一位资深学者的视角出发,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与鲜活翔实的案例,为在场博士生上了一节发自肺腑、贴近现实的文科论文写作课。

崔伟奇教授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AI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为主题,围绕“迎接AI时代的挑战”“AI时代的唯物辩证法”“推进AI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现”三个方面详细展开。他指出,《自然辩证法》所倡导的自然、社会与思维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为审视AI时代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核心指引。同时,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生态智慧,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海涛主编以“新中国史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为主题,围绕新中国史研究的来路、现状、进路三个维度进行汇报。他认为,正确党史观关乎党心民心、国家兴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是凝聚力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思想保障。要立足党史研究发展脉络,推动党史学习与研究,着力构建新中国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
下午的三个平行论坛主要包括主题发言、朋辈与谈、专家点评等环节,每个平行论坛分上、下半场进行。博士生们所作的学术报告主题聚焦、观点新颖,朋辈与谈真诚恳切,专家点评精准深刻,三个平行论坛在严谨认真的氛围中有条不紊地展开。
平行论坛一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杨晓东主持,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风晓作为朋辈与谈人参与交流。上半场中,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肖浩川、西南大学博士生黄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宋英爽分别以“何以走出人机异化——中国式现代化中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及其破解路径”“新科技革命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隐忧与纾解”“批判与建构:人工智能科技革命视阈下的中华文化传播审视”为题作学术报告,《理论探讨》编辑宋田光,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文圣,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军旗担任点评专家。
下半场中,天津大学博士生张艳红、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生左明生、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谭喆元分别基于“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习近平关于人工智能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鲜明特质和实践要求”“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风险与对策”进行学术展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柳洲、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知遥、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于安龙、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柳兰芳进行了细致详实的点评。
平行论坛二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晓畅主持,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杜葳作为朋辈与谈人参与交流。上半场中,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任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幸晨欣、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苏金爽分别以“数智时代青年群体‘抑郁性快乐’现象分析及文化救赎”“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下社会思潮的传播机制及其应对策略”“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样态、现实困境及优化理路”为题进行学术展示,《理论探索》编辑吕晓斌、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栾淳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志华进行点评。
下半场中,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生李宝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生王佳琪、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生罗银瑶分别围绕“沉浸式虚拟现实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审思”“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双刃剑效应:DeepSeek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应用优势及风险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历史经验——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考察”进行学术分享,《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易海涛、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立海、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贺敬垒担任点评专家。
平行论坛三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梓煜主持,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史凯、闫楚弼作为朋辈与谈人参与交流。上半场中,北京大学博士生聂嘉琪、南京大学博士生刘煜洲、南开大学博士生王珺分别以“技术封建主义的技术逻辑及其批判”“数字物神与算法神权的诞生:神圣化暴力的政治神学建构与批判”“从异化到解放:数智时代幸福悖论的生成逻辑与突围路径”为题进行学术报告,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宋建丽,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媛媛、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贾璐萌进行点评。
下半场中,天津大学博士生叶仕杰、山东大学博士生林敏建分别就“杜契克的体制内长征理论及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数字生命的伦理边界与规制范式”展开学术汇报。之后,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崔伟奇、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元林进行了专业深入的点评。
闭幕式由天津大学博士生刘浩林主持,崔伟奇教授等为获奖学生颁发证书,论坛博士生负责人鲍金崧就本次会议的组织事宜与开展情况进行汇报。会议最后,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建丽进行总结发言。她向各位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与会青年学子、论坛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对各个平行论坛开展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深情祝愿来年再与大家相聚北洋园。



此次论坛作为全国各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进行思想碰撞、携手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各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学互鉴,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完善和成熟,有助于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马院智慧和学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