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工作动态

优秀毕业生 | 张乃鑫:行远自迩,笃行不殆

2024-07-01

张乃鑫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本科生

共青团员

去向: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所获奖项:

本科生国家奖学金(2022)

天津大学三好学生(2022)

天津大学优异生(2023)

我与天大马院

我的本科四年中有三年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度过,我最终下定分流前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决心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当时仍在为我们大类学生上西方哲学史课程的马明老师,现在看来,做出这个决定是极其正确的。我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年有很多难忘的回忆,这些回忆包括在扇面上的杨柳青年画、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反复配合讲解红旗渠纪念馆、以及晚间的《资本论》原著导读课。虽然我还要在学院度过三年时光,但那时的心境定与本科四年大为不同。

我的学习心得

三年来,我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科体系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即它的学科基础涵盖了人文社科的诸多领域,包括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代史与新中国史等等。这就意味着学习这门学科一方面需要我在人文社科方面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面,至少是对这些学科做到基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则需要我尽早地确定一个或几个主干领域进行更深入地探究。这种“广积粮,深挖洞”式的结构着实为我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对各个领域“蜻蜓点水”式学习的同时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习作为马理论的学科专业性?当然对我来说,哲学作为我学习的主干是非常明确的,但如何将这一主干进行精细培植,使之能够达到某种专业水平,则是一个对我来说目前仍然存在着的难题,毕竟,存在着专门研究哲学领域各个二级方向的哲学院,而在马院的我若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达到某种我期待着的专业水平,则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个难题留给我自己,也留给未来想要或已经踏入这个学院、这个专业的同学们。毕竟在我看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学科来说,越是具有专业性,就越能够体现出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回想这三年,我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都与书籍为伴(当然也免不了与手机、音乐、海底捞为伴),总有一些作品对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我自己,这些作品包括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康德的一众作品、海德格尔的《林中路》、罗兰·巴特的《神话修辞术》与《明室》、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与《历史哲学论纲》、一套劳特利奇出版社的导读系列等等。回头来看,阅读确实能够使人获得某种提升,最近我在重读中译本《存在与时间》时,明显感觉远没有两年前初读时的那种由晦涩而来的困惑与无力,反而偶尔会有“这不是表达的很明白嘛”的感觉,或许这也是一种一直潜伏在我人格中的提升吧。

我的社团与实践

非常有趣的是,我在大学四年期间只加入了天津大学天文协会一个校级社团,却在这个社团担任了一年会长,2021年末至2022年9月,我参与组织了多次各种类型规模的社团活动,购入了一台新望远镜,组织去宝坻看了两次流星雨,而且获得了当年的十佳社团标兵,可以说是没有留下什么遗憾了。除此之外,我还参与了一些其他可以称为实践的活动,包括担任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助理、参与种了一个学期小白菜(管理非常粗放)、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两个大创项目等等。

除了上述通常被承认为实践活动的实践外,我在本科期间也形成了一些课余爱好,姑且也可算作某种实践。我从大一开始有意识大量地聆听音乐,并且买了不少二手唱片,从贝多芬到马勒再到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这一习惯持续到了今天;我还是喜欢倒腾照相机,偶尔摄摄影,即使水平十分堪忧;心血来潮时我也会画些画,即使水平同样十分堪忧。不过作为充实自己生活的手段来说,这些爱好无疑是十分合格的。

毕业寄语

回首大学四年,虽然仿佛相当一部分时间对我自己来说都处于某种非常状态,但归根结底总能容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一个仍在思考着的灵魂。现在,那种非常状态已经不复存在,但终究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其必须面对的私人的非常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体现为升学与就业的压力、学业与生活的权衡、专业学习中的具体困难等等,这时,就需要我们保持学人的良知,维持冷静的判断,不断在学习中提高,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最后,祝学院各个年级的同学们学业有成,得偿所愿,祝学院各位老师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希望我们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越办越好!